
碎碎念
7月在杭州集训时,我们的助教在课上提到一套计分法:取考试每题成绩的最高分累加。
印象中助教称呼其为“明可计分法”(?),我在网络上查了很久都没查到这个名字,直到发现“明可”似乎是“明明可以”的简称。。。
我对此感到有些不适,因为我每次都只能达到“明可计分”40~60%的分数,哪里“明明可以”了???
因此我对这种理想的分数称呼为“理想分数”
不过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计分法了,事实上它确实可以给竞赛生带来不少信息。
计分方式
举一个例子。下面是我虚构的一次模考的部分信息。(图省事用了ds输出表格)
考试各题分数
题号 | 最高分 | 占比 |
---|---|---|
1 | 18 | 9% |
2 | 23 | 11% |
3 | 22 | 11% |
4 | 23 | 11% |
总计 | 86 | 42% |
考生得分与赋分后成绩
考生 | 第一题 | 第二题 | 第三题 | 第四题 | 赋分前成绩 | 赋分后成绩 |
---|---|---|---|---|---|---|
甲 | 16 | 14 | 16 | 12 | 58 | 28.43 |
乙 | 18 | 15 | 10 | 8 | 51 | 25.00 |
丙 | 14 | 22 | 12 | 18 | 66 | 32.13 |
丁 | 15 | 19 | 20 | 16 | 70 | 34.24 |
由上表可知,第一题最高得分18,第二题最高得分22,第三题最高得分20,第四题最高得分18。
则原始计分法结果: 18+22+20+18=78
赋分后记分法结果: 38.13
显然这个78分与38.13分并不是任何一个考生的成绩,因为没有哪一个考生考出这个成绩。事实上这个分数表明的是整套题的可做度,或者说虚拟满分(?)。
对于一场学科竞赛而言,每个学生所擅长掌握的知识点有一定限制,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认为是该群学生的理论最高水平。如果此分数与满分差距很大,说明考试使用的试卷可做度不高。
使用场景
此计分方法适用于竞赛等高强度考试,用于总结试题与判断考生相对群体的水平(即考生分数与“理想计分”的比值)。单一的分数对于学生意义不大,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添加其他数据(比如最高分、平均分)判断。
如果一套试卷对于一群学生而言过于困难,反应在此分数上的结果就是“理想计分”与满分差距很大。也正是上文所说的“试卷可做度不高”。
与平均分比较时,如果一道题的平均分与理想积分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此题很难。拿到高分的同学属于拔尖的考生。
如果一套试卷平均分与此计分结果差距较低,说明试卷并没有起到严格筛选人的作用。对于竞赛题库而言,由于每一种知识点考察难度均很高,导致考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很擅长,平均分一般情况下比“理想计分”差距很大。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1.这类学生的水平没有明显差距。2.难度系数偏低。 (但很显然这种情况难以存在,不是吗?)
需要说明的是,此积分方法对于高考生并无意义。因为不论怎么样,对高考试卷所有成绩进行累加,所得结果一定会无限接近于满分(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
我不相信高考会出现试卷可做性低的情况,但此积分法与平均分之间的差距很大,倒是极有可能。(尤其是数学)
总结
我个人推荐对竞赛学科内自己最擅长的部分采用这个方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对自己不擅长的区域加以改进。毕竟如果你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拿不到分,还有什么地方能拿分呢?
不过这种方法更适合老师使用来评判试卷。如果你已经是竞赛的学生了,那么写一套试卷(尤其是模拟题),你就要做好当“擒屎皇”的准备,把自己练成一个“屎山达人”。(虽然我自己刷的题相对较少,但主观感觉出的不好的题真的很多。)
最后
我马上就要离开学科竞赛了,9月考完后我就与竞赛长辞。所以写点没什么用的东西,表明我曾来过。
学科竞赛越来越难了,那么祝后辈们好运!
rainstar 记
2025.08.30 凌晨